琵琶行 —— 琵琶的起源发展史
醉不成欢惨将别,别时茫茫江浸月。
寻声暗问弹者谁?琵琶声停欲语迟。
千呼万唤始出来,犹抱琵琶半遮面。
弦弦掩抑声声思,似诉平生不得志。
轻拢慢捻抹复挑,初为霓裳后六幺。
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。
冰泉冷涩弦凝绝,凝绝不通声渐歇。
银瓶乍破水浆迸,铁骑突出刀枪鸣。
东船西舫悄无言,惟见江心秋月白。
自言本是京城女,家在虾蟆陵下住。
曲罢曾教善才服,妆成每被秋娘妒。
弟走从军阿姨死,暮去朝来颜色故。
商人重利轻别离,前月浮梁买茶去。
夜深忽梦少年事,梦啼红妆泪阑干。
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。
浔阳地僻无音乐,终岁不闻丝竹声。
其间旦暮闻何物?杜鹃啼血猿哀鸣。
岂无山歌与村笛?呕哑嘲哳难为听。
莫辞更坐弹一曲,为君翻作琵琶行。
凄凄不似向前声,满座重闻皆掩泣。
历史上的所谓琵琶,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,而是多种弹拨乐器,其名“琵”、“琶”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。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,琵是右手向前弹,琶是右手向后挑。所以说当时的“琵琶”形状类似,大小有别,像月琴,阮等,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。琵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。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,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,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。琵琶音域广,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,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。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,右手戴赛璐珞(或玳瑁)等材料制成的假指甲拨弦发音。
大约在秦朝,开始流传着一种圆形的、带有长柄的乐器。因为弹奏时主要用两种方法:向前弹出去叫“批”,向后挑起来叫“把”,所以人们就叫它“批把”。后来,为了与当时的琴、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,便改称琵琶。
到了南北朝时,从西域传来了一种梨形音箱、曲颈、四条弦的乐器,有人就把它和中国的琵琶结合起来,改制成新式琵琶。在演奏方法上,改横抱式为竖抱式,改拨子拨奏为右手五指弹奏。经过不知多少艺术家的改进,才成为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的两种琵琶。
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。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,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。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(即四相十二品)。同时它的颈部加宽,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, 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。由于以上这俩项改革,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。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。归纳起来,右手指法分两个系统: 一、轮指系统,二、弹挑系统。左手指法也分两个系统:
1、按指系统, 2、推拉系统。
唐社佑《通典》云:“坐部伎即燕乐,以琵琶为主,故谓之琵琶曲。”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词中,有许多描述琵琶音乐的精采篇章,说明那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很大进步,表现力十分丰富。
明、清时期琵琶的制作基本定型。艺人们师承相传,对琵琶乐曲,特别是大型套曲的创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。在演奏艺术上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。
解放后,琵琶的发展再次达到了新的高峰。在乐器改革上程禾嘉先生首先根据十二平均律排列相、品,使琵琶成为可以任意转调的平均律乐器。五十年代,邝宇忠同志首先试用金属弦代替丝弦,使琵琶发音能满足古、今、中、外各类乐曲演奏上的需要。与此同时,梁世侃同志首先研制成赛璐璐人工指甲取代演奏者的生理指甲,克服了生理指甲在演奏中带来的种种局限。
琵琶发展到现代,琵琶不但在中国呈现出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,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。琵琶艺术在诸多琵琶艺术家的宣传推广下已开始走向国际乐坛,逐渐为海外民众所了解。
乐海乐器以新时代的工艺,始终秉承着“新时代的工匠精神”,继续传承发展着“琵琶琴”的内在精髓,通过对现代科技手段的合理应用,对琵琶音质、品质、美感的理解,对琵琶形制在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的理性思考,不断丰富和完善着琵琶制作技艺,使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焕发出新的活力。